期末考试即将结束,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考100分,每个孩子也希望自己考100分,但现实中并不是想考多少就能考多少,考试的结果常与愿违。有的家长准备好了“甘蔗”,期末成绩好的话就“内服”,不好的话就“外用”。其实,只要孩子努力了,真的没有必要 “大动干戈”。如果孩子没有考好,作为父母,该怎样和孩子进行沟通呢?是安慰他、鼓励他?还是批评他、教训他?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崔永华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建议大家可以试试如下几种原则和方法。
1.认可孩子背后的努力
每个孩子都想优秀,都想被人尊重。孩子考不好,心里比谁都难受。这时候的打骂只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甚至产生厌学或自暴自弃的心理,这是不可取的。
要在第一时间明确地告诉孩子:努力了就是胜利了。不能因为考试结果不理想,就否定孩子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很多时候在我们眼里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上进、总玩手机、不能自律的孩子,并不是成心想这样,而是没有能力做到父母期望的样子。我们需要换个角度看待孩子,寻找科学的途径帮助孩子,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许需要医生的帮助。
对于孩子来说,考多高的分数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为了他想要达到的那个结果而付出了最大努力。在保证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帮助和引导孩子争取更优秀的成绩,这才是对待分数的合理态度。
2.与孩子一起寻找原因和制定对策
一般情况下,孩子没有考好之后,即使在第一时间获得了来自父母的安慰和鼓励,心理上也会经历从“心理挫折”到“心理修复(从挫折中重新站起来)”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孩子心理从脆弱走向不断强大的过程。在孩子获得及时安慰并心平气和之后,与孩子一起分析考试不理想的原因,并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
探查原因的过程中,一方面,家长要坚持深入地分析,要态度和蔼,谨记不要发怒,不要责备孩子,使孩子能说出真正的原因,不作搪塞性回答;另一方面,家长要引导孩子自己找到改进的方法和今后应该采取的措施。
3.时刻牢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为了成绩和分数,我们常常只顾着推着孩子不停地向前奔跑,光怕输在起跑线上,却常常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龙应台写过这样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一条适合他们的道路,和上哪所学校,考多少分相比,知道自己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更为重要和根本的目标。实际上,一旦一个孩子认识到自己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从内心激发出无穷的动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无数的结果已经证明,对于人的成长而言,这种内生性的驱动力要远比外部强加的力量大得多,也有效得多。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