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热点搜索:文章 咨询
        当前位置:首页 >> 就医服务 >> 健康宣教
就医服务
健康宣教
拒绝“无形杀手”!
发布日期:2019-06-03 浏览次数:21824

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疾病,烟草危害是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吸烟和二手烟问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关于烟草的重要事实

烟草导致其多达半数使用者死亡。

烟草流行是这个世界迄今所面临的最大公共卫生威胁之一,每年使700多万人失去生命,其中有600多万人缘于直接使用烟草,有大约89万人属于接触二手烟雾的非吸烟者。 

在世界上逾10亿的吸烟者中,几乎有80%生活在烟草相关疾病和死亡负担最沉重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烟草使用者过早死亡会使其家庭丧失收入来源,抬高医疗保健费用并阻碍经济发展。 

在一些国家,贫困家庭的儿童经常被雇佣从事烟草种植,为家庭赚取收入。这些儿童特别容易罹患“烟草萎黄病”,即处理湿烟叶时因皮肤吸收尼古丁所导致的疾病。 

据联合国最新报告:在中国,每天有3000个中国人因它而死,近7.4亿中国人活在它的阴影下,其中包括近2亿的孩子。到本世纪末,它将夺走2亿中国人的生命。越来越多的幼儿,在饱受二手烟的折磨。

二手烟雾会导致死亡

二手烟雾指人们燃烧卷烟、比迪烟和水烟等烟草制品时弥漫在餐馆、办公室或其他封闭空间内的烟雾。在烟草烟雾中约有4000多种化学品,其中至少有250种已知有害物质,有50多种已知可致癌物质。 

很多人应该对二手烟都不陌生,简单的说,就是你旁边有人在吸烟。二手烟由主流烟和侧流烟组成,主流烟就是吸烟者吸入后吐出来的烟,而侧流烟则是香烟自燃时产生的烟雾。

可以说,只要周围有人在吸烟,我们就很难躲得开。

抽完一支烟,烟民吸入的有害物质仅占总物质的十分之一,剩下的十分之九,就排入到空气中。

研究发现,侧流烟中的一氧化碳是主流烟的5倍,尼古丁是2倍,焦油是3倍,氨是46倍,亚硝胺(强烈致癌物)是50倍!

二手烟雾没有安全接触标准。 

在成人中,二手烟雾可引起严重的心血管病和呼吸道疾病,包括冠心病和肺癌。在婴儿中,二手烟雾可造成猝死。在孕妇中,可造成低出生体重。

在公共场所近半数儿童经常呼吸遭受烟草烟雾污染的空气。

二手烟雾每年导致大约89万人过早死亡。2004年,儿童在二手烟雾造成的死亡人数中占28%。

你看不到的无形杀手,正在侵蚀全家人的身体

三手烟:隐形毒素,致癌威力不容小觑

三手烟一般定义为吸烟后残留的烟雾污染。比较完整的三手烟定义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研究者给予的,即:

三手烟是吸烟后残留在衣服、墙壁、地毯、家具甚至头发和皮肤等物体表面和灰尘中的烟雾污染物质,它们可以重新释放至空气中,其中某些化学物可以和环境中的氧化物以及其他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污染物,包含氢氰酸、丁烷、甲苯、砷、铅、一氧化碳等10余种高度致癌的化合物。

虽然不少烟民吸烟时会躲在没人的地方。但吸完后,尼古丁残留物依然会附着在皮肤或衣服上,跟着烟民回到家里,然后蔓延到家中各个角落。

它的持续时间比二手烟更长,甚至几个月都不消失!

三手烟的可怕,不仅仅在于残留时间长,而在于这个过程中,它会产生更危险的致癌物!

早在2009年,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有人抽过烟的房间里的孩子,尿液中含有烟草代谢物以及致癌物——亚硝胺。

研究发现,附属在室内表面的尼古丁残留会与室内的主要污染亚硝酸(汽车尾气和煤气燃烧都会产生)发生反应,最后形成亚硝胺。

亚硝胺这类毒物会造成人体细胞DNA损伤,这种DNA损伤会导致细胞不受控制的生长,最后形成肿瘤,也就是癌症!

并且三手烟还会随着时间不断累积。

在已经20年没有人抽烟的房间里,研究人员还是在房间的灰尘和墙板里发现了亚硝胺。

与成年人相比,孩子更易受“三手烟”危害,他们免疫系统较脆弱,喜欢到处爬,用舔、吮、吸来感知世界。

一旦接触到这些毒物,或是被吃进肚子里,或是被皮肤吸收,就容易得呼吸道疾病,甚至影响智力发育。

研究表明,即使低含量的烟雾微粒也能造成儿童认知能力出现缺陷,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孩子今后的阅读能力、智力发育等。

三手烟中,残留的重金属物质主要为铅和砷,这两种重金属,直接伤害的就是孩子的神经系统,引起神经中毒。

但面对这些毒物,中国的孩子们却无处可逃,因为在中国,他们面对的烟民群体,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庞大!

每个人都应有权呼吸到无烟雾的空气,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请远离烟草!(来源江苏卫生应急——救在身边)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办
Copyright © 2018-2026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苏ICP备05038455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