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成功抢救一名休克、重度脱水的肠梗阻患儿。目前,经过治疗,患儿已脱离危险,从PICU转入普通病房接受后期的恢复治疗。
据了解,患儿是一名9岁的男孩,入院后,合并中毒性肠麻痹、中毒性脑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多脏器衰竭,病情危重,随时有呼吸、心跳骤停可能。儿科主任吴明赴亲自会诊,追问患儿家长,其坚决否认可疑疫情接触史,结合实验室检查,不考虑新冠肺炎。考虑患儿长期禁食,存在易输液外渗、局部坏死可能,PICU联合超声科为其实施局麻下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术。术后,患儿未发生输液外渗,疼痛感大大减轻,二十天后,胃肠减压引流液为白色液体,鼻胃管遵医嘱被拔出。
医护人员在患儿住院期间注重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各种治疗和护理、减少不必要的忧虑。在患儿血压平稳时,医护人员助其取半卧位,使患儿腹腔内炎性渗出液流至盆腔、腹肌放松、横隔肌下降,这些举措有利于患儿胃肠内积液的引流及呼吸。同时,妥善固定其胃管,保持有效的负压吸引,注药后夹管1-2小时,防止药液返流,影响药效。并协助患儿早日下床活动,帮助其肠蠕动的恢复,增加孩子战胜疾病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儿病情好转,已至普通病房接受进一步的恢复治疗。
据吴明赴介绍,肠梗阻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和顺利通过肠腔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肠腔堵塞、肠管受压、肠壁病变或肠管痉挛、肠麻痹所致。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该病主要症状。此病发病凶险,应及时治疗、解除梗阻原因,必要时接受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