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热点搜索:文章 咨询
        当前位置:首页 >> 就医服务 >> 健康宣教
就医服务
健康宣教
洪涝灾害后严防传染病
发布日期:2020-07-15 浏览次数:15783

洪涝灾害后常见的传染病

夏季洪涝灾害后易发传染病,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肠道传染病。主要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引起,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当水资源缺乏、卫生条件被破坏、生活环境被污染时,肠道传染病增加,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伤寒、副伤寒、肠道病毒感染、甲型和戊型肝炎、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特点是潜伏期比较短,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很容易造成某种肠道传染病的流行与暴发。

细菌性痢疾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可以伴有发热、畏寒,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甚至危及生命。伤寒、副伤寒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消化道症状,还可出现肠出血和肠穿孔。

肠道病毒感染多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腺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频繁腹泻、水样便,可伴有脱水、低热,病程3~5天,部分腺病毒感染病程较长,或者转为慢性。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症状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少数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个别重症患者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

2.自然疫源性疾病。由于洪水淹没了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大量鼠类和动物迁徙到高地,形成新的疫源地,导致相应的疾病传播,主要有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这些疾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

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表现为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脏损害。钩体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酸痛乏力、腓肠肌疼痛、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容易出现肺、肝、肾等器官损害。

血吸虫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保虫宿主,包括牛、猪、犬、鼠等。长江中下游为血吸虫病疫区,洪水时导致钉螺面积扩大,疫水面积随之扩大,抗洪人员防汛抢险、堵口复堤时容易与血吸虫疫水接触,常暴发急性血吸虫病;民众赤足在水里行走时,导致接触疫水的机会增加而发生血吸虫感染。

3.虫媒传播疾病。由于降水、气温、空气湿度、地面植被等条件变化,促使很多病原体繁殖加速,并且滋生出大量协助病原体传播的昆虫媒介。由虫媒传播的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疾病增加。

4.呼吸道传染疾病。灾民集中居住,人口密度高,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如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百日咳、麻疹等。

5.接触传播疾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由肠道病毒70型引起,通过水或直接接触传染,发病快、传染性强。当人群密集时接触增加,传播机会也增加。临床表现为结膜下出血和角膜上皮损害。

预防灾后传染病有三个环节

夏季洪涝灾害过后传染病的预防,要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强化预防性干预,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1.管理传染源。患者需及时、就近就医,尽量减少或避免与他人接触。加强疫情监测,一经发现,马上报疫情、隔离。发现某种病例集中发生时,在2小时内通过网络、电话、传真上报疫情,以便减少疫情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消化道传播的疾病,要注意饮食和水源卫生,提倡喝开水,不喝生水;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老鼠,减少传播传染病的媒介;对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要及时消毒。

预防自然疫源性疾病,要避免接触疫水,减少野外无防护作业,做好环境卫生及消毒,积极灭鼠、灭钉螺。预防虫媒传播疾病,要喷洒杀虫药,做好防蚊、灭蚊工作。预防呼吸道传染病,要避免人群集聚,保持室内通风,患者需要单独住房。预防接触传播疾病,要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共用生活物品。

3.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免疫力,尤其注意保护幼、老、弱、病、残、孕等身体抵抗力差的人群,必要时服药预防,如服用氯喹预防疟疾,服用吡喹酮预防血吸虫病等。(来源:健康报)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办
Copyright © 2018-2026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苏ICP备05038455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