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下午4点,由我院消化内科和病理科共同主办的炎症性肠病(IBD)消化病理MDT研讨会在西区医院400会议室召开,江苏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专家参加会议。
我院副院长丁岩冰致欢迎辞。丁岩冰向各位专家和同仁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参与研讨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感谢江苏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对此次会议的大力支持。他指出,对消化病理的交流与讨论,有利于加深对相关疾病的认知,进一步开拓临床思维。
江苏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张智弘在会上深入浅出地向大家讲解了肠道的正常组织学结构,在此基础上,她引出了炎症状态下肠道组织结构的变化,并详细介绍了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典型的镜下表现。张智弘表示,目前炎症性肠病在我国发病逐年增加,但许多消化科医生对于炎症性肠病组织病理的认识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炎症状态下肠道结构的改变特异性不高,例如炎症模式下隐窝结构的改变不仅仅是炎症性肠病的表现,也可能是慢性感染性肠炎、肠道血管病变、药物性肠炎等的镜下表现。因此,炎症性肠病的病理诊断有赖于内镜医师规范活检和病理医生仔细鉴别。
江苏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副主任王聪给大家系统介绍了炎症性肠病镜下的鉴别诊断,主要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其中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如结核杆菌)、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真菌(如组织胞浆菌)、原虫和寄生虫(阿米巴)等;非感染性疾病包括缺血性肠病、放射性肠炎、乳糜泻、自身免疫性肠病等。此外,王聪还向大家介绍了克罗恩病肛瘘及肛周脓肿的病理表现。她指出,克罗恩病典型的肉芽肿表现不仅可检出于肠道活检组织,还可以见于肛瘘内及肛周脓肿组织中。
我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王正和大家分享了如何做好IBD的病理诊断和学习IBD病理的心得。她指出,病理医生在IBD诊断中应该争取提供明确诊断,对于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应该提供鉴别诊断的范围或描述性诊断,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需要进行理论联合实践多方位的学习,尤其是对经典病例应反复学习、细致观察,不断培养IBD病理学诊断的专业素质,对于可疑病例应该抽丝剥茧、去伪存真,为临床诊断提供诊断依据或线索。
我院消化内科医师孙云云在会上从4个精彩的病例分析开始,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强调了规范内镜活检的重要性。孙云云指出,对于疑诊患者,活检应至少包括5个部位(包括直肠和末端回肠在内),每个部位不少于两个活检组织,内镜下未见异常的粘膜也应取活检;对于爆发性的溃疡性结肠炎(UC),应至少活检1个部位,如做胃镜,则食道、胃、十二指肠各取至少2块组织。会上,她又分享了3个疑难病例,并请在场病理专家进行了现场读片。病理科、消化内科医生根据客观的病理学及内镜、影像学证据表达了自己对每份病例的见解。各位专家相互沟通、激烈讨论,共同探讨每个病例。
丁岩冰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此次会议举办得很成功,完全达到了最初讨论IBD消化病理的目的。整个会议进展顺利,讨论热烈,尤其是临床医生与病理医生各抒己见、充分沟通交流,通过现场读片,病理医生给临床医生讲述了IBD病理特点的鉴别。临床医生强调了病史、影像学、内镜学、病理学整合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个个疑难病例,引发了专家们的热烈讨论。这种会议模式也受到了参会者的一致好评,纷纷表示这种“头脑风暴”的会议模式可以拓宽视野,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科的进步有较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