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是“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肺系生命,刻不容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进行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患者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和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慢阻肺是可以预防、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慢阻肺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
1、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
肺功能检查是目前判断气流受限公认的客观指标,对慢阻肺的诊断、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反应等均有重要意义,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
慢阻肺患者定期随访肺功能检查有利于尽早识别慢阻肺患者疾病进展速度和评价管理效果。建议轻度、中度慢阻肺患者每年检查一次。重度以上患者需每6个月检查一次。
2、肺功能检查并非人人可做
以下人群不能做肺功能检查:近3个月有心肌梗死、卒中、休克病史者,近4周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不稳定型心绞痛病史者,近4周有大咯血病史者,气胸及气胸愈合1个月内者,低氧血症患者(指尖氧饱和度低于90%),未控制的高血压病者(收缩压>200毫米汞柱、舒张压>100毫米汞柱),主动脉瘤、脑动脉瘤或胸腔动脉瘤患者,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检查当天已进行内镜检查并做活检的患者。
以下人群不建议做肺功能检查:严重心血管疾病者,气胸、巨大肺大疱且不准备手术治疗者,严重疝气、痔疮、重度子宫脱垂者,中晚期妊娠妇女,习惯性颞颌关节脱臼者,留置胃管者,鼓膜穿孔者,配合较差或体弱无力者,明显胸痛、腹痛、头痛、面瘫患者,剧烈咳嗽者,压力性尿失禁者。
做肺功能检查时,受检者当日可进食,但在检查前2小时应禁止大量进食。检查前30分钟禁止剧烈运动,并安静休息15分钟。高血压患者检查前建议测量血压。
3、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
治疗慢阻肺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支气管扩张剂是慢阻肺治疗的核心药物,包括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茶碱等。这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减少肺动态过度充气,缓解气流受限,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重度和极重度慢阻肺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症状频繁急性加重,用支气管扩张剂仍不能控制的,可联合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
止咳祛痰药可使痰液黏稠度降低,促进痰液排出,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通过肺减容手术或介入方式来减少肺残余量,缩小肺部容积,降低肺部阻力,让膈肌和胸壁正常参与到呼吸运动中,从而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4、呼吸康复训练要做对
呼吸康复可以延缓疾病进展、减轻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慢阻肺患者的重视,已经成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该选择哪种适合自己的康复训练方法,又如何确定合理的运动强度呢?
若患者有气短气促的困扰,可尝试以下呼吸方式。
腹式呼吸
具体方法:吸气时肚子因气体吸入而鼓起,呼气时因气体排出而凹陷的呼吸形式。大家可以想象自己的肚子是个未充气的气球,当给气球打气时,气球会扩大鼓起,而放气时,气球会缩小变瘪。
腹式呼吸在任何体位下均可进行训练,建议从最简单的半卧位或者是卧位开始,其次是坐位、立位。
训练要点:呼吸要缓慢而深,可以更好地增加通气量,缓解气喘气急的症状。
训练强度:10~15次/分,训练30分钟/天。
缩唇呼吸
具体方法:这是用鼻吸嘴呼的方法。在呼气时,嘴唇半闭收缩聚拢呈吹口哨状,避免脸颊过度用力收紧,缓慢、匀速地呼出气体。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可吸气时默数1、2、3,呼气时默数1、2、3、4、5、6)。
训练要点:保证每一次的吸气要深、呼气要缓慢。
训练强度:每分钟训练7~8次;每次训练15~20分钟。
若患者有痰多、痰黏、痰深、咳不尽、咳痰难的困扰,可尝试以下自主咳嗽排痰的方法:取半卧位或坐位,进行2~3次缩唇呼吸。降低呼吸频率,身体放松,深吸一口气且屏气保持3秒。腹肌猛然收缩、身体向前倾,进行短促地咳嗽数次,直至痰液至咽部,再用力咳嗽吐出痰液。(如若腹肌收缩感不强烈,可用双手按压在上腹部,辅助咳痰)。
若患者自觉体力下降,可尝试以下运动。
有氧运动包括步行和骑功率自行车。
步行时,心率应维持在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80%。每天至少步行20分钟,不超过1个小时。步行距离由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进行计算得出(推荐步行距离=6分钟步行试验测得的距离/6分钟×(20-30)分钟×(60%~80%))。每周至少训练5次。
骑功率自行车有利于提高心肌与呼吸肌的训练。功率自行车的阻力值一般由心肺运动试验的结果而定,循序渐进。训练时间至少20分钟,最长不超过1小时。心率维持在最大心率的60%~80%,每周至少3次。
无氧运动包括上肢训练、核心训练、下肢训练等,建议在专业康复科医生评估指导下完成。
除了适度锻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合理饮食、均衡营养,远离粉尘、戒烟戒酒,遵从医嘱、规律用药、定期随访,接种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保持良好的心情。
慢阻肺是可防可治的慢性气道疾病,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提升对慢阻肺的大众认知度和关注度,推进慢阻肺病规范化诊疗与全病程管理,让更多的患者回归正常生活。(来源:健康中国)